南非世界杯时间

老子《道德经》中的“道”与“德”

在《道德经》里,“道”是最核心的概念,有这样几个涵义:

1、“道”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本源。“道”的本意是路径,“道”引申义就是人和事物要走的道路。首先,道是万物的产生的路径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(四十二章)。

2、“道”是事物存在的最终支配者。“道”存在于它所创造的事物里面,“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,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”(三十四章),“道”在表面上并不主宰由它产生的万事万物,但它却最终支配着事物的生老病死等变化。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(三十七章)。“万物得一以生”(“一”就是指“道”)(三十九章),“万物无以生将恐灭”(三十九章)。道就是这样不断处于变化之中,“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”,通过自己的运行规律,影响着事物。

3、“道”的本质属性是“无”。这个“无”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,而是因为它是“无状之状”,“无形之象”,看不见,摸不着,抓不住,呈现出“恍兮惚兮”、“惚兮恍兮”的状态。这个“无”,衍生出“道”的各种性质,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 (四十章)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(十一章),这个“用”,就是本质作用的意思,所以“无”在一切事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。表现在社会行为上,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”(三章)

4、“道”的特点是自然、柔、变和反。这些特点是由“无”和“道生万物而不有”的自然之道派生出来的。“道法自然”,认为违反自然而然的道理,都会违背“道”的性质。

这个自然,就是道,它的变化特点是:“反者道之动。柔者道之用。”(四十章)

什么是“反”呢?这个道,“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” (二十五章)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先“远”后“反”,其实,“远”也是一种“反”,“远”是去,“反”是复,都是“反”,“反”就是否定和自我否定,是事物向反面转化。

柔,是由“无”表现出来的性质,柔又表现出虚、静、卑、下、曲、枉、少、雌、贱、损、复、退、朴素、小、平易、不争等等其他道和德的特点。

“德”是“道”的派生,它有这样几种涵义:

1、“德”是“道”在人和事物上的体现。“德”的本意是“得,和得到”的意思。“德”的引申义就是由道而得。由道得到了什么?得到了事物的存在。道不可见,但是可以被认识,“道”会表现为“德”,“德”是世界上的可见可感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“道”的属性。通过“德”,我们可以去发掘和认识“道”。

2、“德”有上德和下德之分。“上德”也就叫“孔德”、“玄德”等。“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”,就是指“上德”的内涵,在于它与道保持一致。

“无”是“德”的最高境界,所以,“上德”就是无心为德 、无心之德,“下德”是有心为德、有心之德。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” (十章),这种“无”的“上德”,和“道”的属性是相同的,比如,还表现为:不争,无为,虚无,清净,无私,无欲,无知,无尤,无事,无执,无行等;还包括,做事要“动之徐生”,不欲盈。

3、“德”是事物回归于“道”的形式。事物因为“德”而存在,但是,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”事物都是要归根的,要回归产生他们的母体——道。道生成万物,万物又复返道的过程,往复循环,构成了世界的万千气象。在人的主观意识能够支配的范围内,上德是图存之道,下德是自灭之道,德在人而论,合德则生,失德则亡。人是可以通过把握“德”,从而合与道,得到自身的保全和生存发展。事物由道生,是德,事物复归于道,也是通过德的性质变化来完成的。变壮变老,也会消亡,“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”(三十章)

“道”和“德”两者的关系,已经反应在了他们的涵义中了,总体上说,道是根本,德是表现;道是总体,德是部分;道是第一性的,德是第二性的;道和德,有完全相同的性质,德只要与道同在,就会长久,否则就会消散。

通常都认为《道德经》的根本在于“道”,那么《道德经》的所要阐述的意义重点,是论“道”吗?不一定。许多人读《道德经》是为了“得道”,所以认为“道”是《道德经》的重点。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并非如此。老子重点要论述的是“德”,是要回答现实中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办的问题,因而从《道德经》中可以看到大量论述人、社会、国家的生存问题、治理问题的应对之策。

老子是入世的现实主义者,他为了说清自己的社会主张和智慧,推论出“道”论这个理论基础,所以,老子不是为了论“道”而言“道”,而是为了论“德”而言“道”,这对我们今天理解《道德经》和它的意义,还是很有启发的。这也是我们理解“道”和“德”的关系时,不得不了解的一个方面。

《道德经》饱含着老子对于哲学、社会和人的理解,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余字,但是这部著作千百年来依然被无数的哲学家、思想家所推崇,同时也被很多书法家反复抄写、收藏。宋元相交之际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,就曾以碑帖的方式楷书《道德经》。

在此,小编为大家推荐国家图书馆藏版赵孟頫楷书《道德经》,这一版的《道德经》元顾信摹勒、吴世昌镌刻的元代拓本。为碑帖收藏名家章钰旧藏,系赵氏晚年小楷代表作,传世拓本极其稀少。

载道藏书《赵孟頫老子道德经》局部

赵孟頫小楷《道德经》存世尚有墨迹本,但皆不及此部《道德经》字字点画精到,笔笔舒展自然,无一懈笔之处。充分展示了赵氏小楷劲媚有灵、清丽神逸的独特风格。

载道藏书《赵孟頫老子道德经》局部

载道藏书《赵孟頫老子道德经》局部

明王世贞评其书法“上下五千年,横贯一万里,举之无敌”。鲜于枢更准确地提出“子昂篆、隶、正、行、颠草,俱当代第一,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88 中国举办世界杯_世界杯足球场地尺寸 - lchjdj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